n140490

公元756年,刚稳住潼关防线的高仙芝,就被唐玄宗派来的100陌刀手包围。望着副将

公元756年,刚稳住潼关防线的高仙芝,就被唐玄宗派来的100陌刀手包围。望着副将封常清的尸体,高仙芝哭道:“封二,从卑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做了安西节度使。如今你我共赴黄泉,难道也是天意吗”?安西军两任节度使,尽为唐玄宗所杀,安禄山叛军再无人可挡…… 高仙芝的军事传奇始于帝国最遥远的边疆。这位高句丽裔将领的成长轨迹本身便是盛唐开放性的写照——父亲高舍鸡作为归化蕃将,已在安西四镇立下赫赫战功。   少年时期的高仙芝在父亲教导下深谙“战争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的真谛,二十余岁便以游击将军身份在安西崭露头角。   真正让他跻身顶级名将之列的,是公元747年那场堪称军事奇迹的小勃律远征。面对吐蕃控制的连云堡天险,他率万人劲旅翻越海拔五千米的帕米尔高原,在霜降导致的河水骤降时果断渡河突袭,以迅雷之势攻破吐蕃经营多年的要塞。   更精彩的是,为消除士兵面对四十里陡坡的恐惧,他提前安排二十骑假扮胡人使者“迎接”唐军,堪称古代心理战的经典案例。   而封常清的命运恰与高仙芝紧密交织。当高仙芝还是无名偏将时,封常清仅是他帐下文吏,却因战报写得精准透彻被破格提拔。   二人于西域战场堪称完美互补:高仙芝于前线奔袭之际,封常清恒能稳固后方。   最令人称道的是,封常清甚至敢杖杀高仙芝乳母之子,而高仙芝对此不予追究——这种超越私人情感的默契,成为大唐西域统治的基石。   正是这对组合,在怛罗斯之战后两年内迅速重组安西军,由封常清率军横扫大勃律国,重新震慑中亚诸国。 高仙芝率两万安西精锐及五万蕃兵,与阿拉伯帝国阿布·穆斯林的大军对峙五日,本不分胜负。   葛逻禄部落临阵倒戈致使唐军溃败,然而战后石国、葛逻禄等依旧恢复朝贡,这表明唐朝威望尚存。   真正致命的并非战场失利,而是三万安西精锐的折损——这直接导致五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时,高仙芝、封常清在内地平叛只能依靠临时招募的市井之徒。   更深层的危机在朝堂发酵。李林甫为杜绝边将入相之路,推动“蕃将代汉”政策,安禄山得以兼统三镇,更具讽刺的是,蕃将体系的受益者高仙芝本人,最终也沦为权力绞杀的牺牲品。 公元755年寒冬,安禄山叛军如野火般吞噬河北,封常清在洛阳临时招募的六万市井子弟,面对叛军铁骑“五战五溃”并不意外。   他于陕郡同高仙芝会合之际提出战略撤退方案,此方案堪称当时最优选择。他言:“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   两人放弃无险可守的陕郡,退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成功阻滞叛军锋芒。但败报传入华清宫时,正与杨贵妃赏雪的唐玄宗只看到东都沦陷的表象。   更致命的是,杨国忠为推卸举荐封常清的责任,竟支持边令诚“畏战逃窜”的诬告。   刑场上的悲壮一幕成为盛唐谢幕的隐喻。高仙芝质问三军:“我若克扣军粮,尔等可呼该死;若无此事,当呼冤枉!”数万将士“冤枉”的吼声响彻云霄,却压不过一道来自骊山的敕令。   处决的直接后果立竿见影——接替守关的哥舒翰被迫放弃固守策略,结果二十万大军葬送潼关,长安门户洞开。   高仙芝在安西的成功,本就依赖节度使独断专行的权力,这种模式移植到中央却成为催命符。   那个敢于跨越帕米尔高原的将领,最终跨不过潼关前最后一道壕沟;那个能驾驭蕃汉联军的帝国,却平衡不了朝堂与边关的张力。 素材来源: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官方账号 2023-10-25 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