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今天宣布与韩国达成了贸易协议。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显然不是只挥向韩国。今天同步的消息里,巴西关税被猛然提至50%,印度则面临25%的税率,欧盟、日本此前已“认领”了15%的关税。 这种无差别施压恰是特朗普“交易艺术”的核心策略——用短期经济痛感倒逼各国重回谈判桌。 尤其对韩国而言,第一季度GDP出现四年来首次负增长,若真被课以25%关税,现代汽车和三星芯片的海外之路恐怕要雪上加霜。 如今15%的税率虽仍高于此前自贸协定的零关税,但相比最坏情况,韩国企业至少拿到了急诊室里的氧气面罩。 细看协议内容,有几个细节透露出韩国的谈判智慧。半导体和药品关税方面,韩国争取到了“最惠国待遇”的书面承诺,确保不会比其他竞争国处境更差。 而在特朗普高调宣称“韩国将全面开放市场”时,韩国官员立刻澄清农业开放仅是“政治性措辞”,这种默契的文字游戏既给了特朗普面子,又护住了本土农业的里子。 韩国似乎在用财务杠杆放大投资声势,实际资金压力或许比数字显得轻巧些。 这份协议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暗示不容小觑。当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直言韩国投资“90%利润归美国”时,传统盟友间的平等互惠原则已被重新定义。 特朗普正在构建一套新的贸易逻辑:用关税作为准入费,迫使贸易伙伴为美国产业输血。韩国造船业赴美建厂、半导体在美扩产,表面上说是“技术协同”,实则将高端制造业节点向美国转移。 这种趋势若蔓延至欧盟、日本,全球化数十年来形成的供应链网络可能被迫重组为以美国为轴心的星型结构。 而印度、巴西等国因拒不让步遭遇更高关税,反而凸显了韩国这类安全依赖美国的国家在谈判中的被动性——既要算经济账,又不得不掂量驻韩美军背后的地缘政治筹码。 李在明即将开启的华盛顿之行,表面是公布协议细节,实则是给这场交易盖上政治印章。 对这位上任不足两月的韩国总统而言,此协议虽付出巨资,但避免了农业动荡和出口崩盘,算是稳住经济基本盘。 而特朗普在竞选年收割巨额外资项目,顺带兑现了“复兴美国制造”的承诺。这种各取所需的结局,恰是当代国际经贸谈判的典型缩影:没有真正的双赢,只有相互妥协的利益平衡。 至于未来?当韩国车企在佐治亚州的工厂冒起炊烟,或可感慨金钱确实能买来关税优惠,但美国优先的贸易剧本里,盟友终究是带着钱包的配角。 素材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官方账号 2025-07-31 08:33